索 引 号 | 111501230117027295/2023-00098 | 主题分类 | 文化 |
发布机构 | 文化旅游体育局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3-11-21 | 公文时效 |
一、重点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
(一)旅游综合效益前期有所下降,中期全力以赴抓经济
近三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导致景区无法正常开放,跨区域旅游受限,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大幅下滑,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28.43万人次,2021年88.99万人次,2022年79.58万人次,对比“十三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数下降明显,旅游收效甚微。
2023年,我县文旅市场缓慢复苏,A级景区除蒙树生态科技园(AAA)之外,其他先后恢复开放,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紧跟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跨省推介吸引客流、创新产品丰富业态、惠民政策促进消费、加大投入宣传推广,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等品牌创建,以“旅游+”为导向,在培育文旅消费新亮点上做文章,带动县域旅游业向好发展。首先,旅游景区客流量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势头,第一季度旅游人数和收入总体相对稳定,呈增长态势,预计第二季度在杏花节、芍药节以及五一小长假、端午节等一系列活动和节假日的助力下增量及增速有所提升。其次,为即将到来的“5·19”中国旅游日提前预热,以“文明旅游 环保露营”为主题,举办第八届台格斗杏花节、盛乐草原那达慕等节庆活动,全县旅游景区推出多项惠民举措提振消费,奥威马文化生态旅游区(AAAA)免费开放,南山旅游景区对对“劳动模范、捐献造血干细胞、持有献血证”等先进群体实行免票政策。惠民活动吸引周边游客来我县旅游,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第三,我县昆都仑莜面、农家小杂粮、寒燕儿、泥塑、沙棘汁、土鸡蛋以及芍药节文创产品等旅游商品借势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和林特产进行线上推广,为和林带来了强大的人气和全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踔厉奋发开新局
目前,全县7家A级景区、6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翔云渔村为“十四五”期间评定)、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评定)、1家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评定)、1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单位(2022年评定)、1家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020年评定)、40余家农家乐已基本形成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广泛融合相关行业的旅游产业体系,能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除此之外,在加大发展A级景区提档升级方面,大唐旅游企业2023年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进入评审阶段;在加大民宿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方面,新店子镇胶泥湾行政村塞外桃园生态旅游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打造民宿窑洞休闲观光度假区,共建设可住宿窑洞55间,面积达2750平方米,助力村集体增收;盛乐经济园区台格斗村农户利用自家闲置宅基地在村委会的帮助指导下建设民宿窑洞17间,面积近600平方米,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十四五”中期,全县旅游行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万人。
(三)旅游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拓思路
1.文旅融合项目总体推进有力。我县积极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整合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山旅游景区资源,并将宝贝河、石咀子湖生态旅游资源一并纳入,打造“黄河流域宝贝河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南山智能温室大棚、芍药园扩容建设任务;打造体旅融合项目,建设了中国首家以马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运动休闲小镇(奥威马文化小镇),建设足球小镇项目;启动“中国乳产业园”项目,整合区域内主要工业旅游景区,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与氛围提升,包含宇航人、正大食品科技园、盛健羊奶产业园、蒙草·草博园、蒙牛六期等主题区域;完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项目,建成“金盛—和盛—丁甲山”自行车、健身步道。
2.乡村旅游形成合力。全县依托自然山水资源禀赋,逐步构建包括乡村观光、乡村节庆、乡村度假三大产品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更趋完善。我县台格斗村、胶泥湾村、樊家夭村率先在全县掀起了一股乡村文化旅游热潮。以四月台格斗杏花节、五月奥威盛乐那达慕、六月芍药文化旅游节、九月火龙果采摘节、十一月冰雪节、十二月前窑子水库冬捕节等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消费,促使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农家乐、旅游景区、旅游商品、食宿等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3.招商引资迈出强劲步伐。“十四五”期间,我县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举办了芍药节、盛乐金秋文化节、奥威马术比赛、奥威冰雪节等文化旅游节会系列活动和赛事,通过在区、市、县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全方位展示,不断提升了我县美誉度和知名度。今年,我县制作了文旅融合宣传片、文旅融合项目招商手册,面向外省旅游企业推荐和林旅游优质景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项目;向呼包鄂银榆及周边县市旅行社积极宣传,推出历史文化游、工业科技游、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等系列旅游线路,旅游品牌对外形像不断上升。
二、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覆盖城乡
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目前,我县已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恢复组建乌兰牧骑,9个乡镇(园区)建成综合文化站,145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9个文化站均配套完善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室等,全县145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均按照功能设置配套完善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和文化资源共享室,初步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二)公共文化服务亮点纷呈
文化馆面积为670平方米,充分利用场馆阵地开展书法、摄影等线上线下展览及各类培训活动,每年深入基层为文化大院和广场舞团队进行业务指导与排练,同时聘请专业老师对剪纸、和林格尔捏面人、泥塑、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教学,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同时积极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并在全县建成12个文化馆分馆。2021年至今已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余场次,深入基层进行文艺培训20余次,举办各类公益性培训40余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传承实践活动50余次。
图书馆场馆面积1450平方米,现有各类藏书19.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6.3万余册,电子图书3.2万余册,地方文献400余种,近3年共接待读者23.5万余人次,图书文献外借近2.8万人次,图书文献外借10.8万余册,办理读者借阅证1300余张。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22个图书馆分馆和32个流动点,并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现了在总馆主导下实现通借通还和城乡文献信息服务全覆盖,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通过派送图书、加强对乡镇(村)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培训、指导乡镇(村)开展图书分类管理等方式不断完善草原书屋的服务工作,有效提高乡镇(村)图书室发挥服务效能的水平。通过开展图书助力扶贫送书、送文化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助推乡村经济建设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90余场次,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大推广图书馆线上活动力度,开展了以“红色知识·百日读”“和林格尔县图书馆微展厅”等系列活动,推动浓厚的“书香和林”氛围广泛形成。
盛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鲜卑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系统介绍了和林格尔的历史沿革和历朝历代出土文物以及驰名中外的护乌桓校尉壁画墓,真实记录了千百年来鲜卑民族起源、发展、融合的全部过程。盛乐博物馆自办馆以来,一方面不断完善博物馆教育服务工作,在文物征集、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方面重视和加强各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等方面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宣传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支持和发展多民族文化事业,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馆藏优势,通过灵活的展览手段,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且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展览及活动,并通过自媒体公众号和搭建新媒体矩阵加快博物馆线上服务能力建设,对和林格尔县历史沿革、鲜卑民族发展史等内容进行线上宣传。还通过投资开发“自助导览服务驿站智慧导览系统”、消防升级改造等项目工程,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高品质的智慧博物馆,在为文物收藏提供更好条件的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成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验收工作和展厅房顶漏雨维修工程,继续推进盛乐博物馆南侧展厅续建工程,该工程主体建设已完工。进一步完善修改盛乐博物馆陈列展示、展陈大纲和讲解词,增强博物馆观览功能,以时代为背景,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弘扬盛乐文化,宣传民族团结,竭力发挥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职能,积极开展“童心向党”“身边人讲身边事”、馆校共建、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共计60余场次,并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乌兰牧骑自恢复重建后,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充分发挥文艺宣传队作用,坚持植根基层、服务群众,采取集中演出与分散演出相结合、流动演出与阵地演出相结合等方式,深入全县各乡镇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军营、养老院等开展文艺演出。2021年至现在,累计开展各类演出225余场。乌兰牧骑现已排练成熟并能够演出的各类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作品达100多个,大部分为晋剧、二人台等优秀传统剧目,46部原创作品,分别为声乐表演节目4个、器乐表演节目10个,舞蹈27支,戏曲5部,内容涵盖反映黑老夭乡教师带领一代代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晋剧小戏《青山绿水》、反映精准扶贫中贫困户自力更生致富的二人台小戏《夫妻养驴》、反映和林格尔县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群口快板《芍药花开》、晋剧《梨园盛赞》《腾飞的和林格尔》、反映新农村生活的现代歌剧《节俭办宴》、反映扶贫脱贫的小品《心锁》《巧珍养猪》、二人台《夸夸咱们的扶贫好干部》《还钱》、宣传扫黑除恶的群口快板《扫黑除恶新风赞》、红色题材剧目晋剧小戏《地委书记张云峰》、快板情景剧《白二爷沙坝精神代代永相传》以及创建文明城市题材的小品《创城》《安全生产》和《医保》等。
三、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力度
近年来,为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社区,问情况、找线索,通过实地调查、拍摄照片等方式,全面记录搜集资料,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的基础上,确定申报项目和传承人,为科学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武家泥塑、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和林炖羊肉、厂圪洞庙会、鼓匠班子、二月二、撂份子、炕围画),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王墓梁的传说、讨速号庙会、大红城庙会)。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推动建成传习基地3个,分别为和林格尔剪纸传习所、和林格尔剪纸、撂份子、面塑传习所以及南山文化产业园。利用传习基地,通过开展讲座、开展课堂传承实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面。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每周三、周五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市四中、一中、八中、民族实验小学、新华小学开展进课堂传承实践活动。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四下午深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进课堂传承实践活动。和林格尔剪纸、和林格尔捏面人已列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选修课程。
四、纵深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和林格尔县是文物大县,地上地下贮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其中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明长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小板申东汉壁画墓;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云川卫、元小红城、玉林卫故城和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500多处,可移动文物约有1500多件,这些重点文物不仅是优秀的历史文物遗产,也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至今长达2000余年和林格尔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南城文化层断面的保护和墓葬区保护项目、宝贝河防洪工程、明长城黄草梁段冲沟治理及围栏防护项目、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抢险加固项目等,多种渠道多措并举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资金使用及作用发挥良好,文物安全管理渠道畅通,与文物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管理,配合密切。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无专门管理机构外,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记录档案基本建立完成。
重点开展的文物保护项目有三个,具体情况为:
1.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于2021年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本体抢险加固工程,清理了地表墓室周围种植的树木乔木及经墓顶砖墙缝隙伸入到墓室根茎。对墓道4处土体塌落、入口保护房顶部3处开裂、顶部90%面积生长植物根系;前室1处盗洞、墙体5道开裂;壁砖膨闪1处;前室北耳室穹顶雨水渗漏;前室南耳室、中室壁砖2处膨闪;墙体8处残损;墙体3道开裂;中室南侧室、后室穹顶雨水渗漏进行了抢险加固;同时开展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周边环境整治。于2022年,编制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数字化保护及应用设计方案》,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展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壁画基础数据留存、精确三维量算、开展局部病害类型、发病部位、损坏程度、分布规律、发展趋势的完整清晰记录、修缮依据、互动展示及辅助考古。
2.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类项目建设,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北城西城墙保护修缮、北城西城墙围栏防护项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北城西城墙保护修缮技术方案已获得批准,正在申请国家文物专项补助经费,北城西城墙围栏防护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勘察和方案编制。2023年,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南城文化层保护展示、辽墓展示馆、走西口博物馆建设计划。已完成盛乐博物馆改扩建主体工程,正在开展辽墓展示馆土地预审。
3.明长城。2021年,开展了明长城黄草梁段2处水冲沟抢险治理,设置墙体防护围栏1840米。
五、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十四五”规划以来,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1%;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9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3%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5名。
建设完成和林县全民健身中心、和林县带状体育公园拓展项目。2022年已完成和林县人民体育场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很好的推动了我县全民健身场地提档升级,提升了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
不断丰富群众健身项目,在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群众性品牌赛事。积极组织我县重点赛事活动的开展,“十四五”以来开展了包括全民健身日广场舞健身操比赛;和林县干部职工登山比赛;“体彩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比赛;全县干部职工趣味运动会;截止目前已完成大小赛事活动50余场。在完成传统赛事活动中,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重大赛事活动。
深化体教融合,重点实施体育进校园服务指导活动,调动我县各方面体育资源,派驻一些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学校进行体育指导。与教育局深入联动,组织开展更多,更适合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到2023年累计组织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30余场,参与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000多人。
推动体卫融合,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向基层延伸,在和林县9个社区设立体质监测点,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促进健康服务。
促进体旅融合。协同旅游部门开展体育运动赛事,每年的芍药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开展全县干部职工健步行活动、登山探宝活动,让群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身心的放松和心境上的修养。
丰富科学健身指导供给模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次,培训人数50人左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1次,培训人数30人左右。截止目前和林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5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1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国家级指导员4人。组织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牧区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县于2016年底启动实施足球小镇项目,该项目为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2017年的重点工作项目,由地方国有企业内蒙古盛乐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建设和运营,经现已建成12块户外足球场地(包含天然草坪6块,人工草坪6块),1个室内足球场。自2016年以来,足球小镇先后举办巴西足协亚洲区官方训练营、内蒙古自治区“电力杯”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冬令营、中国足球协会杯、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等20余场体育赛事,平均每场赛事参赛人数达500人次,参观人数达1500人次,国内参赛队伍有北京国安、天津权健、北京人和、北京北控等精英梯队,国际上有巴西圣保罗、帕尔梅拉斯、欧洲的标准列日、萨格勒布迪纳摩等几十家知名足球俱乐部梯队参加。
长久以来,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事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喜人,全域旅游有序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发展等工作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局也注意到我县文化旅游领域发展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起步较晚、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但专业人才缺乏等发展阻碍。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我局将继续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研究新路子新方法,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培育新亮点、取得新成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30002 网站支持IPv6
联系电话:0471-7192805 蒙ICP备16006134号-1 蒙公网安备15012302000166号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新民街北2号 积分统计查询
索 引 号 | 111501230117027295/2023-00098 |
---|---|
主题分类 | 文化 |
发布机构 | 文化旅游体育局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3-11-21 |
公文时效 |
一、重点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
(一)旅游综合效益前期有所下降,中期全力以赴抓经济
近三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导致景区无法正常开放,跨区域旅游受限,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大幅下滑,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28.43万人次,2021年88.99万人次,2022年79.58万人次,对比“十三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数下降明显,旅游收效甚微。
2023年,我县文旅市场缓慢复苏,A级景区除蒙树生态科技园(AAA)之外,其他先后恢复开放,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紧跟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跨省推介吸引客流、创新产品丰富业态、惠民政策促进消费、加大投入宣传推广,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等品牌创建,以“旅游+”为导向,在培育文旅消费新亮点上做文章,带动县域旅游业向好发展。首先,旅游景区客流量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势头,第一季度旅游人数和收入总体相对稳定,呈增长态势,预计第二季度在杏花节、芍药节以及五一小长假、端午节等一系列活动和节假日的助力下增量及增速有所提升。其次,为即将到来的“5·19”中国旅游日提前预热,以“文明旅游 环保露营”为主题,举办第八届台格斗杏花节、盛乐草原那达慕等节庆活动,全县旅游景区推出多项惠民举措提振消费,奥威马文化生态旅游区(AAAA)免费开放,南山旅游景区对对“劳动模范、捐献造血干细胞、持有献血证”等先进群体实行免票政策。惠民活动吸引周边游客来我县旅游,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第三,我县昆都仑莜面、农家小杂粮、寒燕儿、泥塑、沙棘汁、土鸡蛋以及芍药节文创产品等旅游商品借势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和林特产进行线上推广,为和林带来了强大的人气和全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踔厉奋发开新局
目前,全县7家A级景区、6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翔云渔村为“十四五”期间评定)、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评定)、1家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评定)、1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单位(2022年评定)、1家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020年评定)、40余家农家乐已基本形成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广泛融合相关行业的旅游产业体系,能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除此之外,在加大发展A级景区提档升级方面,大唐旅游企业2023年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进入评审阶段;在加大民宿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方面,新店子镇胶泥湾行政村塞外桃园生态旅游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打造民宿窑洞休闲观光度假区,共建设可住宿窑洞55间,面积达2750平方米,助力村集体增收;盛乐经济园区台格斗村农户利用自家闲置宅基地在村委会的帮助指导下建设民宿窑洞17间,面积近600平方米,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十四五”中期,全县旅游行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万人。
(三)旅游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拓思路
1.文旅融合项目总体推进有力。我县积极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整合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山旅游景区资源,并将宝贝河、石咀子湖生态旅游资源一并纳入,打造“黄河流域宝贝河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南山智能温室大棚、芍药园扩容建设任务;打造体旅融合项目,建设了中国首家以马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运动休闲小镇(奥威马文化小镇),建设足球小镇项目;启动“中国乳产业园”项目,整合区域内主要工业旅游景区,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与氛围提升,包含宇航人、正大食品科技园、盛健羊奶产业园、蒙草·草博园、蒙牛六期等主题区域;完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项目,建成“金盛—和盛—丁甲山”自行车、健身步道。
2.乡村旅游形成合力。全县依托自然山水资源禀赋,逐步构建包括乡村观光、乡村节庆、乡村度假三大产品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更趋完善。我县台格斗村、胶泥湾村、樊家夭村率先在全县掀起了一股乡村文化旅游热潮。以四月台格斗杏花节、五月奥威盛乐那达慕、六月芍药文化旅游节、九月火龙果采摘节、十一月冰雪节、十二月前窑子水库冬捕节等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消费,促使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农家乐、旅游景区、旅游商品、食宿等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3.招商引资迈出强劲步伐。“十四五”期间,我县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举办了芍药节、盛乐金秋文化节、奥威马术比赛、奥威冰雪节等文化旅游节会系列活动和赛事,通过在区、市、县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全方位展示,不断提升了我县美誉度和知名度。今年,我县制作了文旅融合宣传片、文旅融合项目招商手册,面向外省旅游企业推荐和林旅游优质景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项目;向呼包鄂银榆及周边县市旅行社积极宣传,推出历史文化游、工业科技游、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等系列旅游线路,旅游品牌对外形像不断上升。
二、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覆盖城乡
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目前,我县已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恢复组建乌兰牧骑,9个乡镇(园区)建成综合文化站,145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9个文化站均配套完善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室等,全县145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均按照功能设置配套完善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和文化资源共享室,初步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二)公共文化服务亮点纷呈
文化馆面积为670平方米,充分利用场馆阵地开展书法、摄影等线上线下展览及各类培训活动,每年深入基层为文化大院和广场舞团队进行业务指导与排练,同时聘请专业老师对剪纸、和林格尔捏面人、泥塑、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教学,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同时积极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并在全县建成12个文化馆分馆。2021年至今已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余场次,深入基层进行文艺培训20余次,举办各类公益性培训40余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传承实践活动50余次。
图书馆场馆面积1450平方米,现有各类藏书19.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6.3万余册,电子图书3.2万余册,地方文献400余种,近3年共接待读者23.5万余人次,图书文献外借近2.8万人次,图书文献外借10.8万余册,办理读者借阅证1300余张。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22个图书馆分馆和32个流动点,并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现了在总馆主导下实现通借通还和城乡文献信息服务全覆盖,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通过派送图书、加强对乡镇(村)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培训、指导乡镇(村)开展图书分类管理等方式不断完善草原书屋的服务工作,有效提高乡镇(村)图书室发挥服务效能的水平。通过开展图书助力扶贫送书、送文化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助推乡村经济建设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90余场次,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大推广图书馆线上活动力度,开展了以“红色知识·百日读”“和林格尔县图书馆微展厅”等系列活动,推动浓厚的“书香和林”氛围广泛形成。
盛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鲜卑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系统介绍了和林格尔的历史沿革和历朝历代出土文物以及驰名中外的护乌桓校尉壁画墓,真实记录了千百年来鲜卑民族起源、发展、融合的全部过程。盛乐博物馆自办馆以来,一方面不断完善博物馆教育服务工作,在文物征集、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方面重视和加强各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等方面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宣传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支持和发展多民族文化事业,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馆藏优势,通过灵活的展览手段,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且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展览及活动,并通过自媒体公众号和搭建新媒体矩阵加快博物馆线上服务能力建设,对和林格尔县历史沿革、鲜卑民族发展史等内容进行线上宣传。还通过投资开发“自助导览服务驿站智慧导览系统”、消防升级改造等项目工程,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高品质的智慧博物馆,在为文物收藏提供更好条件的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成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验收工作和展厅房顶漏雨维修工程,继续推进盛乐博物馆南侧展厅续建工程,该工程主体建设已完工。进一步完善修改盛乐博物馆陈列展示、展陈大纲和讲解词,增强博物馆观览功能,以时代为背景,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弘扬盛乐文化,宣传民族团结,竭力发挥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职能,积极开展“童心向党”“身边人讲身边事”、馆校共建、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共计60余场次,并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乌兰牧骑自恢复重建后,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充分发挥文艺宣传队作用,坚持植根基层、服务群众,采取集中演出与分散演出相结合、流动演出与阵地演出相结合等方式,深入全县各乡镇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军营、养老院等开展文艺演出。2021年至现在,累计开展各类演出225余场。乌兰牧骑现已排练成熟并能够演出的各类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作品达100多个,大部分为晋剧、二人台等优秀传统剧目,46部原创作品,分别为声乐表演节目4个、器乐表演节目10个,舞蹈27支,戏曲5部,内容涵盖反映黑老夭乡教师带领一代代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晋剧小戏《青山绿水》、反映精准扶贫中贫困户自力更生致富的二人台小戏《夫妻养驴》、反映和林格尔县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群口快板《芍药花开》、晋剧《梨园盛赞》《腾飞的和林格尔》、反映新农村生活的现代歌剧《节俭办宴》、反映扶贫脱贫的小品《心锁》《巧珍养猪》、二人台《夸夸咱们的扶贫好干部》《还钱》、宣传扫黑除恶的群口快板《扫黑除恶新风赞》、红色题材剧目晋剧小戏《地委书记张云峰》、快板情景剧《白二爷沙坝精神代代永相传》以及创建文明城市题材的小品《创城》《安全生产》和《医保》等。
三、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力度
近年来,为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社区,问情况、找线索,通过实地调查、拍摄照片等方式,全面记录搜集资料,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的基础上,确定申报项目和传承人,为科学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武家泥塑、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和林炖羊肉、厂圪洞庙会、鼓匠班子、二月二、撂份子、炕围画),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王墓梁的传说、讨速号庙会、大红城庙会)。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推动建成传习基地3个,分别为和林格尔剪纸传习所、和林格尔剪纸、撂份子、面塑传习所以及南山文化产业园。利用传习基地,通过开展讲座、开展课堂传承实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面。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每周三、周五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市四中、一中、八中、民族实验小学、新华小学开展进课堂传承实践活动。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四下午深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进课堂传承实践活动。和林格尔剪纸、和林格尔捏面人已列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选修课程。
四、纵深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和林格尔县是文物大县,地上地下贮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其中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明长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小板申东汉壁画墓;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云川卫、元小红城、玉林卫故城和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500多处,可移动文物约有1500多件,这些重点文物不仅是优秀的历史文物遗产,也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至今长达2000余年和林格尔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南城文化层断面的保护和墓葬区保护项目、宝贝河防洪工程、明长城黄草梁段冲沟治理及围栏防护项目、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抢险加固项目等,多种渠道多措并举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资金使用及作用发挥良好,文物安全管理渠道畅通,与文物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管理,配合密切。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无专门管理机构外,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记录档案基本建立完成。
重点开展的文物保护项目有三个,具体情况为:
1.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于2021年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本体抢险加固工程,清理了地表墓室周围种植的树木乔木及经墓顶砖墙缝隙伸入到墓室根茎。对墓道4处土体塌落、入口保护房顶部3处开裂、顶部90%面积生长植物根系;前室1处盗洞、墙体5道开裂;壁砖膨闪1处;前室北耳室穹顶雨水渗漏;前室南耳室、中室壁砖2处膨闪;墙体8处残损;墙体3道开裂;中室南侧室、后室穹顶雨水渗漏进行了抢险加固;同时开展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周边环境整治。于2022年,编制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数字化保护及应用设计方案》,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展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壁画基础数据留存、精确三维量算、开展局部病害类型、发病部位、损坏程度、分布规律、发展趋势的完整清晰记录、修缮依据、互动展示及辅助考古。
2.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类项目建设,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北城西城墙保护修缮、北城西城墙围栏防护项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北城西城墙保护修缮技术方案已获得批准,正在申请国家文物专项补助经费,北城西城墙围栏防护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勘察和方案编制。2023年,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南城文化层保护展示、辽墓展示馆、走西口博物馆建设计划。已完成盛乐博物馆改扩建主体工程,正在开展辽墓展示馆土地预审。
3.明长城。2021年,开展了明长城黄草梁段2处水冲沟抢险治理,设置墙体防护围栏1840米。
五、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十四五”规划以来,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1%;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9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3%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5名。
建设完成和林县全民健身中心、和林县带状体育公园拓展项目。2022年已完成和林县人民体育场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很好的推动了我县全民健身场地提档升级,提升了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
不断丰富群众健身项目,在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群众性品牌赛事。积极组织我县重点赛事活动的开展,“十四五”以来开展了包括全民健身日广场舞健身操比赛;和林县干部职工登山比赛;“体彩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比赛;全县干部职工趣味运动会;截止目前已完成大小赛事活动50余场。在完成传统赛事活动中,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重大赛事活动。
深化体教融合,重点实施体育进校园服务指导活动,调动我县各方面体育资源,派驻一些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学校进行体育指导。与教育局深入联动,组织开展更多,更适合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到2023年累计组织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30余场,参与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000多人。
推动体卫融合,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向基层延伸,在和林县9个社区设立体质监测点,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促进健康服务。
促进体旅融合。协同旅游部门开展体育运动赛事,每年的芍药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开展全县干部职工健步行活动、登山探宝活动,让群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身心的放松和心境上的修养。
丰富科学健身指导供给模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次,培训人数50人左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1次,培训人数30人左右。截止目前和林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5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1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国家级指导员4人。组织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牧区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县于2016年底启动实施足球小镇项目,该项目为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2017年的重点工作项目,由地方国有企业内蒙古盛乐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建设和运营,经现已建成12块户外足球场地(包含天然草坪6块,人工草坪6块),1个室内足球场。自2016年以来,足球小镇先后举办巴西足协亚洲区官方训练营、内蒙古自治区“电力杯”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冬令营、中国足球协会杯、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等20余场体育赛事,平均每场赛事参赛人数达500人次,参观人数达1500人次,国内参赛队伍有北京国安、天津权健、北京人和、北京北控等精英梯队,国际上有巴西圣保罗、帕尔梅拉斯、欧洲的标准列日、萨格勒布迪纳摩等几十家知名足球俱乐部梯队参加。
长久以来,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事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喜人,全域旅游有序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发展等工作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局也注意到我县文化旅游领域发展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起步较晚、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但专业人才缺乏等发展阻碍。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我局将继续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研究新路子新方法,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培育新亮点、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