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新媒体
    政务新媒体

    政务微信

    和林信访

    和林信访

  • 蒙古文版
  • 登录 / 注册
  • 集约化站群导航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和林 > 旅游和林 > 民俗风情

文物里的北疆文化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发布时间:2024-01-10 17:26 来源:和林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又名盛乐古城)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4平方公里,遗址时代为春秋—辽金元时期。1964 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7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是我国“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物大遗址。

目前,我县正在逐步推进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这一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围绕遗址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阐释等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将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包括城址、墓葬及其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历史环境。城址主要由城墙遗迹、地表建筑遗迹和地下文化堆积构成,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由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古城的城墙遗址保存较好,城垣残高0.5至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

南城位于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西南大部分被河水冲毁,现只残存部分城墙遗迹,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520米,其东北角被北城的东南隅打破,西北隅又被中城的东南部叠压,城墙平均宽度14米,夯层约15厘米,系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的遗存。北城较南城约大三倍,东西长1450米,南北1740米,西南大部被河水冲毁,残留城门四座,分布在城垣四面,并带有瓮城,城墙间有马面建筑,系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位于南区的西北部,南北长730米,东西长450米,文化堆积最深处可达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7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58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初步认定,南城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沿用;中城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战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代魏,唐、辽金元沿用;北城地层堆积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始建于唐代。

由于土城子在战国至辽金元的漫长时期中一直沿用,周围存在大量墓葬。从1959年到2006年,在遗址周围地区共发掘出2100余座墓葬,发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发现的墓葬时代贯穿整个遗址的历史,出土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木器、漆器、铜钱等各类器物计万余件。这些墓葬的种类有竖穴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瓮棺葬、乱葬坑等。其中古城东侧以春秋、战国墓为多,南侧、西侧以汉墓为多,北侧以代魏时期的墓葬为多。墓葬数量尤以战国、秦汉和唐代为多。其中,战国占已发掘总数64%,秦汉占已发掘总数18% 、魏晋占已发掘总数3%、隋唐占已发掘总数10%,而春秋、辽金元占的比例不到1%,时代不详的墓葬占已发掘总数4%,还有少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墓葬,这些墓葬与土城子遗址的历史发展状况相符合。

与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有宝贝河、城址东南侧及西南侧的丘陵高地自然地形;与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密切相关的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有历史古道、城址西北侧的农耕平原、明代烽燧体系等。

(图为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保护区划图)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和出土的遗迹、遗物所跨越的历史年代久远,历史序列完整,而其处于中国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带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赋予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据史料记载,土城子遗址所在地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称边城;汉高祖六年,汉朝从秦云中郡中另析出定襄郡,郡址设在土城子古城遗址处,称成乐县;三国时期拓拔鲜卑南下,猗卢部率领各部建立代王朝,以汉成乐城址上建立北都,改称盛乐;北魏时,以平城定为国都,但仍将盛乐城作为北都。唐代在此设立云州都督府,后改为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战国、北魏以及唐代不同时期建造的城郭遗址尚存,这在内蒙古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是十分罕见的。而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以及辽金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之间文化关系衔接紧密,中间没有缺环,又与史料的记载相吻合。因此,可以证实土城子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址,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在土城子遗址区域发现了大量具有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如在南城发现有束颈敞口印花纹陶壶、陶瓮、陶罐等器物,皆泥条盘筑。另外,在中城发现有黑面磨光筒瓦、板瓦、莲瓣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与山西平城地区、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一致。土城子遗址南城鲜卑早期陶器的发现,真实地反映了鲜卑人在原成乐城居住生活的实际状况,说明了公元258年,拓跋鲜卑首领率部南下,将所部分为三部,其中猗卢率领的西部利用汉代成乐城址为活动中心的历史事实。土城子遗址中城内发现大量北魏时期的建筑构件,以及城外数量较多鲜卑墓葬的发现,说明鲜卑人在土城子地区生养死葬的事实,以及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元登国,改称魏王,将土城子作为盛乐都址的历史事实。以上具有浓郁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与墓葬的出土,是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迁至古阴山地区建都立业的重要历史实物遗存。随着土城子遗址周边大量墓葬的发掘,出土了从春秋至辽金元时期大量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以及沿宝贝河沿岸文化堆积层断面,真实地反映了古阴山南麓土默川平原农牧交错带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现象,充分体现了这些历史时期在这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成为研究内蒙古边疆地区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迹。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地处土默川平原南部山口要冲地带,城南宝贝河环绕,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总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形成其宏大的古代城址景观和历史氛围,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及周边区域出土了众多精美的文物,这些器物及建筑构件在造型艺术、雕刻艺术、装饰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显示出其地域多种艺术交融的特色。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作为现存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沿用时间最长的古城遗址之一,其在城市选址及规划布局上兼顾了生产、生活及防御功能,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农牧交接带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了实例。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在历史上作为长城沿线的一座边城,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长城防御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研究古代长城防御系统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实物例证。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作为土默川平原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但是认识本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当地人认同自身文化特征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对更大范围人群了解我国农耕与游牧文明衔接区域文化变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北魏时期的历史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尽管现在的考古发掘还在进一步补充说明,但北魏拓跋鲜卑在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开创精神,已成为当今地方发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土城子遗址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将历史遗存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向地区内外的人群传达,特别是其对院校学生发挥的历史文化教育作用;土城子遗址的社会价值,体现在遗产合理利用的过程中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方式,推动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土城子遗址的功能价值,体现在历史遗存基于位置、交通、资源方面的便利条件,发挥其在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集中城市功能;土城子遗址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作为地区的一项综合文化资源,在当地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保存 关闭
  • 中国政府网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网
  • 呼市旗县区网站 呼市旗县区网站
    赛罕区 玉泉区 回民区 新城区 武川县 清水河县 托克托县 土默特左旗
  • 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党政机关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30002 网站支持IPv6

联系电话:0471-7192805 蒙ICP备16006134号-1 蒙公网安备15012302000166号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新民街北2号  积分统计查询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 登录/注册
  • 蒙古文版
  • 长辈版
  • 退出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 专题专栏
  • 登录/注册
  • 蒙古文版
  • 退出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和林 > 旅游和林 > 民俗风情
文物里的北疆文化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发布时间:2024-01-10 17:26来源:和林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又名盛乐古城)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4平方公里,遗址时代为春秋—辽金元时期。1964 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7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是我国“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物大遗址。

目前,我县正在逐步推进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这一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围绕遗址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阐释等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将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包括城址、墓葬及其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历史环境。城址主要由城墙遗迹、地表建筑遗迹和地下文化堆积构成,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由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古城的城墙遗址保存较好,城垣残高0.5至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

南城位于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西南大部分被河水冲毁,现只残存部分城墙遗迹,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520米,其东北角被北城的东南隅打破,西北隅又被中城的东南部叠压,城墙平均宽度14米,夯层约15厘米,系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的遗存。北城较南城约大三倍,东西长1450米,南北1740米,西南大部被河水冲毁,残留城门四座,分布在城垣四面,并带有瓮城,城墙间有马面建筑,系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位于南区的西北部,南北长730米,东西长450米,文化堆积最深处可达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7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58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初步认定,南城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沿用;中城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战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代魏,唐、辽金元沿用;北城地层堆积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始建于唐代。

由于土城子在战国至辽金元的漫长时期中一直沿用,周围存在大量墓葬。从1959年到2006年,在遗址周围地区共发掘出2100余座墓葬,发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发现的墓葬时代贯穿整个遗址的历史,出土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木器、漆器、铜钱等各类器物计万余件。这些墓葬的种类有竖穴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瓮棺葬、乱葬坑等。其中古城东侧以春秋、战国墓为多,南侧、西侧以汉墓为多,北侧以代魏时期的墓葬为多。墓葬数量尤以战国、秦汉和唐代为多。其中,战国占已发掘总数64%,秦汉占已发掘总数18% 、魏晋占已发掘总数3%、隋唐占已发掘总数10%,而春秋、辽金元占的比例不到1%,时代不详的墓葬占已发掘总数4%,还有少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墓葬,这些墓葬与土城子遗址的历史发展状况相符合。

与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有宝贝河、城址东南侧及西南侧的丘陵高地自然地形;与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密切相关的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有历史古道、城址西北侧的农耕平原、明代烽燧体系等。

(图为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保护区划图)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和出土的遗迹、遗物所跨越的历史年代久远,历史序列完整,而其处于中国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带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赋予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据史料记载,土城子遗址所在地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称边城;汉高祖六年,汉朝从秦云中郡中另析出定襄郡,郡址设在土城子古城遗址处,称成乐县;三国时期拓拔鲜卑南下,猗卢部率领各部建立代王朝,以汉成乐城址上建立北都,改称盛乐;北魏时,以平城定为国都,但仍将盛乐城作为北都。唐代在此设立云州都督府,后改为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战国、北魏以及唐代不同时期建造的城郭遗址尚存,这在内蒙古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是十分罕见的。而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以及辽金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之间文化关系衔接紧密,中间没有缺环,又与史料的记载相吻合。因此,可以证实土城子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址,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在土城子遗址区域发现了大量具有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如在南城发现有束颈敞口印花纹陶壶、陶瓮、陶罐等器物,皆泥条盘筑。另外,在中城发现有黑面磨光筒瓦、板瓦、莲瓣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与山西平城地区、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一致。土城子遗址南城鲜卑早期陶器的发现,真实地反映了鲜卑人在原成乐城居住生活的实际状况,说明了公元258年,拓跋鲜卑首领率部南下,将所部分为三部,其中猗卢率领的西部利用汉代成乐城址为活动中心的历史事实。土城子遗址中城内发现大量北魏时期的建筑构件,以及城外数量较多鲜卑墓葬的发现,说明鲜卑人在土城子地区生养死葬的事实,以及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元登国,改称魏王,将土城子作为盛乐都址的历史事实。以上具有浓郁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与墓葬的出土,是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迁至古阴山地区建都立业的重要历史实物遗存。随着土城子遗址周边大量墓葬的发掘,出土了从春秋至辽金元时期大量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以及沿宝贝河沿岸文化堆积层断面,真实地反映了古阴山南麓土默川平原农牧交错带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现象,充分体现了这些历史时期在这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成为研究内蒙古边疆地区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迹。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地处土默川平原南部山口要冲地带,城南宝贝河环绕,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总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形成其宏大的古代城址景观和历史氛围,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及周边区域出土了众多精美的文物,这些器物及建筑构件在造型艺术、雕刻艺术、装饰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显示出其地域多种艺术交融的特色。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作为现存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沿用时间最长的古城遗址之一,其在城市选址及规划布局上兼顾了生产、生活及防御功能,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农牧交接带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了实例。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在历史上作为长城沿线的一座边城,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长城防御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研究古代长城防御系统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实物例证。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作为土默川平原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但是认识本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当地人认同自身文化特征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对更大范围人群了解我国农耕与游牧文明衔接区域文化变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北魏时期的历史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尽管现在的考古发掘还在进一步补充说明,但北魏拓跋鲜卑在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开创精神,已成为当今地方发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土城子遗址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将历史遗存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向地区内外的人群传达,特别是其对院校学生发挥的历史文化教育作用;土城子遗址的社会价值,体现在遗产合理利用的过程中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方式,推动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土城子遗址的功能价值,体现在历史遗存基于位置、交通、资源方面的便利条件,发挥其在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集中城市功能;土城子遗址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作为地区的一项综合文化资源,在当地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移动版
  • 电脑版
  • 主办单位: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30002 联系电话:0471-7192805
  • 蒙ICP备16006134号-1 蒙公网安备15012302000166号
  •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新民街北2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