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新媒体
    政务新媒体

    政务微信

    和林信访

    和林信访

  • 蒙古文版
  • 登录 / 注册
  • 集约化站群导航

    旗县区

    • 土默特左旗
    • 托克托县
    • 和林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新城区
    • 回民区
    • 玉泉区
    • 赛罕区

    委办局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局
    • 科学技术局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局
    • 民政局
    • 司法局
    • 财政局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自然资源局
    • 生态环境局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交通运输局
    • 水务局
    • 农牧局
    • 商务局
    • 文化旅游广电局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应急管理局
    • 审计局
    • 外事办公室
    •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疗保障局
    • 信访局
    • 市城市管理局
    • 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开发区

    •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和林格尔新区

    其他

    • 呼和浩特市地铁
    •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
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和林 > 旅游和林 > 民俗风情

和林面塑

发布时间:2017-03-11 16:21 来源: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艺术品,已有千年历史,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及小巧的玩赏品和陈设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县很早出现了人类活动。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随着的走西口兴起,大批山西、河南等地的老百姓的涌入,把许多中原文化和民俗习惯带入入和林格尔县,面塑就是其中之一。和林面塑实际上是馍,用面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动植物造型。先前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当时农民们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造就了一大批面塑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在和林格尔县的广大农村地区,有些年长的妇女几乎都是技艺高超的面塑高手。就捏制风格来说,和林地区面塑风格古朴、粗犷、豪放、深厚,却不乏细致、优美、精巧。它主要以以面粉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食用颜料,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剪刀、梳子、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像。

       制面塑的工具比较简单:有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红豆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的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另外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现在人们在春节、清明节、“寒食节”,农历七月初五,婴儿闹满月,过十二岁生日,老人过寿等活动中,农家妇女用白面按当地习俗捏制各种面塑制品,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由于是自作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和林格尔县面塑的按用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春节(过大年)来临前,家庭妇女用白面捏制小狗、小猫、玉兔、鱼娃娃、莲花的面塑制品,上面点缀红枣、花生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家庭和睦。

       2、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时,家家户户蒸“寒燕”给儿童用白面捏成各种果品,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好像小鸟压枝,既能欣赏有不误儿童食用。这些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焚火,冷食一日”,而燕子象征春天到来。

        3、农历七月十五,要捏面人,有胖娃娃、大罗汉,供小孩食用,有些地方,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的分为单头蛇和双头蛇。旧时的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4、婴儿过满月,十二岁生日,一般由长辈制作直径达二尺的“面圐圙”,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在放置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中间的放手和兔,名曰“守住亲娘不离手”

       5、当地有一种供品为“枣山”,这种以面拼成三角形或圆形,再在上面重叠三四个“小元宝”,同时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和林格尔面塑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上了年纪的会面塑的老人相继离世,这项技艺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地,应加强宣传,多培养传承人,让这项悠久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和林格尔面塑已被公布为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保存 关闭
  • 中国政府网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网
  • 呼市旗县区网站 呼市旗县区网站
    赛罕区 玉泉区 回民区 新城区 武川县 清水河县 托克托县 土默特左旗
  • 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党政机关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30002 网站支持IPv6

联系电话:0471-7192805 蒙ICP备16006134号-1 蒙公网安备15012302000166号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新民街北2号  积分统计查询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 登录/注册
  • 蒙古文版
  • 长辈版
  • 退出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 专题专栏
  • 登录/注册
  • 蒙古文版
  • 退出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本站
  • 本站
  • 平台
  • 网站首页
  • 走进和林
  • 要闻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政府数据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和林 > 旅游和林 > 民俗风情
和林面塑
发布时间:2017-03-11 16:21来源: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艺术品,已有千年历史,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及小巧的玩赏品和陈设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县很早出现了人类活动。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随着的走西口兴起,大批山西、河南等地的老百姓的涌入,把许多中原文化和民俗习惯带入入和林格尔县,面塑就是其中之一。和林面塑实际上是馍,用面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动植物造型。先前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当时农民们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造就了一大批面塑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在和林格尔县的广大农村地区,有些年长的妇女几乎都是技艺高超的面塑高手。就捏制风格来说,和林地区面塑风格古朴、粗犷、豪放、深厚,却不乏细致、优美、精巧。它主要以以面粉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食用颜料,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剪刀、梳子、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像。

       制面塑的工具比较简单:有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红豆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的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另外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现在人们在春节、清明节、“寒食节”,农历七月初五,婴儿闹满月,过十二岁生日,老人过寿等活动中,农家妇女用白面按当地习俗捏制各种面塑制品,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由于是自作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和林格尔县面塑的按用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春节(过大年)来临前,家庭妇女用白面捏制小狗、小猫、玉兔、鱼娃娃、莲花的面塑制品,上面点缀红枣、花生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家庭和睦。

       2、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时,家家户户蒸“寒燕”给儿童用白面捏成各种果品,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好像小鸟压枝,既能欣赏有不误儿童食用。这些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焚火,冷食一日”,而燕子象征春天到来。

        3、农历七月十五,要捏面人,有胖娃娃、大罗汉,供小孩食用,有些地方,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的分为单头蛇和双头蛇。旧时的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4、婴儿过满月,十二岁生日,一般由长辈制作直径达二尺的“面圐圙”,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在放置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中间的放手和兔,名曰“守住亲娘不离手”

       5、当地有一种供品为“枣山”,这种以面拼成三角形或圆形,再在上面重叠三四个“小元宝”,同时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和林格尔面塑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上了年纪的会面塑的老人相继离世,这项技艺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地,应加强宣传,多培养传承人,让这项悠久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和林格尔面塑已被公布为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移动版
  • 电脑版
  • 主办单位: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30002 联系电话:0471-7192805
  • 蒙ICP备16006134号-1 蒙公网安备15012302000166号
  •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新民街北2号

网站支持IPv6